2006年1月18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七版:平安过年叙事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侨乡七都岛贮满五洲情

  他们是小岛的原住民,却牵动着五大洲的神经末梢。理由简单得不能再简单:他们有成千上万的亲人旅居海外。逢年过节,自然免不了这头牵挂那头,那头思念这头。乡情是那样的浓酽、亲情是那样的和暖。小岛就是挂在游子心头一个大大的中国结,家人平安、吉祥、富足,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。小岛也是岛民生死相守的祈年殿,保佑远方亲人快乐、幸福、安康,便是他们遥寄的家书。
  
  瓯江口上有一个面积仅12.7平方公里的小岛,岛上常住人口9232人,旅居港澳台及海外的人数15200人,是常住人口的1.5倍多。其中,旅居美国5478人,法国3169人,意大利1251人,中国香港1097人……这就是七都岛——温州惟一的海岛侨乡。
  甬台温高速的温州大桥在瓯江中间开了一个小口,便是通往小岛的惟一陆路通道,只有一路班车每隔半小时来这里一趟。除此之外,岛上居民出行只能乘坐渡船了。
  七都岛上西面环水,最初的居民除了耕种之外,大多以捕鱼为生。从渔民变成海员,是他们改善生存条件的惟一途径,于是,这些人当中孕育了七都第一代侨民。
  七都镇党委副书记(原七都镇统战部长)邹安宁告诉记者,岛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出国居民是在1937年,去了南洋当海员。解放前夕,国民党撤离大陆时,许多海员跟随自己所在公司去了香港、台湾和南洋各地,随后陆续辗转迁徙至美洲、欧洲。
 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出国的,是七都岛上的第二批移民,他们大多是海员的后代。他们以直系亲属的身份陆续前往海外与亲人团聚,所从事的职业以服装、皮具和餐饮为主,被称为“老三样”。
 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出去的人,是第三批移民,他们大多依托温州的产品优势,从事中间贸易。他们在海外联系客商,在温州下订单,组织货源。
  从小学到高中,每个本地户口的学生都可能是未来的移民。他们就像风筝,绳子的那头被远远牵在大洋彼岸亲人手里,等到季风吹起,他们就迎着绳子的方向飞翔……

  戴老板的春节生意经
  因为有着太多错综复杂的海外关系,七都岛的春节多少有些与众不同之处,细细考究起来还颇令人回味。
  在农历12月15这天,记者来到了这里。
  七都的吟洲村就在高速公路出口边上,是岛上居民进出的必经之地,理所当然成了岛上最热闹的地方,甚至超过了镇政府所在地的老涂村。这里还有岛上惟一的一个班车停靠点,以此为中心,零零星星分布着岛上最大的菜市场、超市、老人活动中心,还有药店、诊所……
  由于人口总量少,与繁华的城区相比,这里的生活服务设施无论是规模和气派都显得有点小模小样。
  记者在一家食杂店门口看到了一条醒目的条幅,写着“年货安全送到家”。仔细一看,店铺牌匾上还有“百县万村放心店”的字样(上图)。
  店铺老板是个姓戴的女士,她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现象:大部分的岛民基本上都在农历12月15前一两天置办好了瓜子、果点等年货。依照传统,岛上的老人习惯在这个月的月半把所有的年货拿去拜神。据说拜祭过后的年货再给家人享用,可以保佑家人一年四季平平安安。
  另一个现象是:岛民不会像其它地方的人那样,把全家人几天内所需的食物在过年前都买好,而是当天需要吃什么当天买。因此,岛上的店铺从不关门歇业,从初一到初八,是全年生意最好的时候,营业额相当于平时两个月的总量。戴老板告诉记者,她已经买好了四五万元的存货,过年期间这些货物将会销售一空。
  在过年期间买东西的不光是岛民,还有许多来这里走亲访友的岛外居民。温州人过年喜欢串门,串门都要送礼品,而且还不能太小家子气。他们送的礼品不仅类型大同小异,而且连品牌都是惊人的一致:最多的是酒(啤酒百威、红酒王朝、白酒五粮液),然后是香烟(中华、利群),饮料则是王老吉。送礼必须是整箱整包的送,而且走亲戚都是一走好几家,东西多了带不动,所以,他们只能在七都岛上的店铺购买这些物品。
  现在岛上有了超市,食杂店也越来越多,生意有竞争了,戴老板的心愿是:年前积压的货物年后千万要卖光。
  
  老蒋家的天涯共此时
  岛民家庭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亲人在海外,过年的情形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:老人与小孩相依为命。老蒋便是其中一个典型。
  老蒋今年54岁,是前沙村人,在岛上最大的一座教堂里做管事。戴着老花镜的他,看起来挺有文化的模样,能够与记者用普通话交流,这在他这个岁数的人当中是不多见的。
  老蒋有3个儿子,他们和各自的媳妇都在海外。家里现在有5口人,他和老伴、两个尚未出国的孙子女,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父亲。不是团圆饭的年夜饭,5口人已经吃了好多年了。边吃年夜饭边看春节联欢晚会,是雷打不动的传统节目,因为海外的孩子们也会守在电视机前收看。天涯共此时的感觉,他们体会最深。除夕晚上9点钟后,家里的电话就响个不停,线那头的祝福分别来自美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。
  老蒋的大儿子6年前去了美国纽约,离开时,女儿才读小学三年级,现在孩子在七都职高读高一,她已经6年没有见到爸妈了。尽管知道出国后会很艰难,也要像父母亲一样在厂里干活,但她还是想出国,因为这是解除思念之苦的惟一办法。
  老蒋的老伴每年吃年夜饭时都会哭上一回,女人善哭,男人则是在心里流泪。老蒋每每安慰老伴的时候就说:“快了,再过几年他们就可以回来了。”
  老蒋在法国的二儿子去年取得了“绿卡”,第一件事情便是回家。那时,距离他出国已经10年了。在意大利的老三和在美国的老大因为没有“绿卡”,还必须耐心等待。
  二儿子是在去年夏天回来的,还带来了只在照片上见过面的媳妇和孙子。去年夏天是老蒋最开心的日子,比春节还要开心。他请了很多人来家里做客,基本上全岛的人都知道了老蒋儿子回来的消息。他们请客,是将婚宴和满岁酒和重逢酒一起请了,这样的酒席每年在岛上都会发生几次。
  老蒋告诉记者,年轻人出国结婚后,都在所在国生孩子。在大部分的国家,不管父母亲身份如何,只要在本国出生的孩子就自动获得当地国籍。孩子生下来后一般送回老家寄养在老人膝下,一方面解除老人的孤独,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养育成本。这样,孩子就成了维系海内外亲人之间感情的重要纽带。
  老蒋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父亲,牙齿快掉光了,看起来慈眉善目,对记者老是露出纯朴的笑脸,常年忍受着子孙分离的痛苦使老人看起来有点沉默寡言。
  老人生命尾声中,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全家团圆,这样就四世同堂了……

  平安和谐的小岛
  七都镇为数众多的海外侨团,在温州侨界大名鼎鼎。七都镇统战部长方新云给记者提供了下面这些资料:
  虞锡龙:美国江浙工商总会名誉会长
  邵连武:美国江浙工商总会名誉会长
  王厥:美国江浙工商总会会长
  林精平:法国华侨华人会常务副主席
  余长洲:法国华人经贸协会会长
  黄建康:意大利普拉托华人华侨联谊会副会长
  ……
  这些海外侨团的首领在侨界一呼百应,指挥着动辄数亿的资金转战在海外商场。
  曾经担任永嘉县委书记的王运正,1990年在七都考察时,看到岛上有许多路面不宽,却四通八达的水泥道路,当即大为赞赏,称之为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羊肠小道”,这句话至今在岛上广为流传。
  据了解,当年修路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海外侨民的捐资,因此,七都镇的“农村道路水泥硬化工程”比全国早了5年以上。
  海外侨民们还大量捐资修建桥梁、围海堤坝、老人亭、学校……范围涉及社会公益事业的方方面面。除此之外,每年台风来袭时捐资赈灾,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  岛上人均年收入并不高,才6166元(2004年统计数据),但是生活水平却不低,可以说衣食住行无忧,来自海外的汇款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支柱。
  岛上的社会治安相当好,2005年全镇刑事案件只有10起,全部是盗窃,全年发案量大约只相当于市区街道一个星期。镇派出所所长陈伟对此的解释是:流动人口少,岛上民风淳朴,居民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。
  全岛6个行政村,5个是区级或以上级的文明示范村。
  岛民以老人为主,大都听不太懂普通话,所以,他们最喜欢的是温州方言的电视节目,比如《百晓讲新闻》、《闲事》,还有温州地方戏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,几乎每个路边的小店都在播同一个频道,一个用温州话演绎的评弹戏曲节目。
  有一种说法,看不懂报纸和电视的老太太,对欧元及美元的汇率却相当熟悉,手头没有零钱时就拿欧元换鸡蛋。
  岛上幼儿园283名学生中,本地户口的只有54人,外来务工子弟78人,其余全是外国国籍,有151人。